《流金五》,膠彩,木板,35x57cm,2012A               《流金五》,膠彩,木板,35x57cm2012

 

繪畫日記 2012/08/27

 

     

 

《流金四》,膠彩,紙本,65x52.8cm,2012正確  

《流金三》金,膠彩,紙本,65x52.8cm,2012

  

 

當我正年輕的時候

我不聰慧

我是多麼笨拙

那是  青春的印記

 

當我正美麗的時候

我是多麼孤獨

我不快樂

那是  散落的軌跡

 

現在

決定要過長長的人生

穿上青春的裙擺

戴上底蘊的珍珠

染上不美麗卻淡然的緋紅

以盛裝

畫下我最美麗的作品


2009,沙漠系列07,膠彩.jpg

《流金二》,膠彩,紙本,45.2x37.8cm,2009

 

 

自己的繪畫路程並不順遂,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要的。那是經過長時間的碰撞、荒廢、空白與沉澱才釐清的,而這一晃就虛度了十餘年。最近畫畫漸有心得,一種跟別人不一樣,屬於自己的風格。KY今天跟我說:喜歡我這一系列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還跟我討論了一下,畫的構成與色彩。呵呵~這麼久以來都是自己一個人畫,難得有人跟我聊一聊我的畫呢!

行路〈一〉,油彩,畫布,45.1x37.9cm,2011《行路三》,油畫、畫布,45x37.5cm2010  


作畫時常常同時3、4張畫輪流畫,有一好處就是可以停下來看看作品,隨時覺得需要加強就繼續鋪陳。有時一張畫被我畫壞了丟在旁邊,過了些時日拿起來繼續嘗試,竟也能化腐朽為神奇,漸漸畫出了自己要的感覺,最後作品完成,心裡的成就感是很大、很滿足的。學院出身的創作者,最辛苦的是:如何把自己所學的放掉,重新來過;如何在既定的技巧中加入生命。「作畫貴有新意,若無新意雖工無益」…這些正在努力當中~

 2009旭日  《旭日》,膠彩,麻布,2010


青春像一片倒轉的電影,就在彈指間過了大半,當我最美麗的時候,竟然是懵懵懂懂的,不知自己要什麼?而今,花開荼靡花事了,換得的是深邃的眼眸,而生命的軌跡串成了粒粒的珍珠。

Ku於壬辰年七月



註:

「作畫貴有新意,若無新意,雖工無益」這句話改自元朝趙孟頫的《畫論》「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纖細,傅色濃豔,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


《流金六》,膠彩,紙本,2012     

《流金六》金,膠彩,紙本,65x52.8cm,2012


 

 

 

《薄霧》,膠彩,紙本,65.1x53.7cm,2009A   

《薄霧》,膠彩,紙本,65.1x53.7cm,2010

 

 

 

 

《流金三》,膠彩,紙本,54x38cm,2011        

《暮色》,膠彩,麻布,54x38cm,2011



膠彩畫介紹

膠彩畫是古老的東方繪畫形式,中國在唐宋時發展到最高峰,但随著水墨畫的興起而漸沒落,在日本却得到較好的保存及發展,台灣的膠彩畫於日據時期由日本傳入,在官方美展的提倡,日本畫家來台教學及台灣學子赴日留學回台傳授下,膠彩畫在台灣有了全面的發展。二次戰後,受到政治情勢的改變及仇日情緒的影響而沒落下來,也無法在各級學校中傳授,戰後的二十餘年間,己經沒有台藉畫家赴日本學習膠彩,少數第一代膠彩畫家只能以私人畫塾的方式傳授,但一般而言,由於第二代膠彩畫家不像美術科系所擁有的充分師資與學習環境,受其師承畫風影響,大部份都沿襲其授業師的觀念技法,或取法油畫風格,在藝術成就上遠不及日據時期第一代膠彩畫家,對台灣膠彩畫只能算有保存延續之功,並未帶給台灣膠彩畫有正面完善的發展之效。

直到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邀請林之助先生開授膠彩畫課程,首創國內學院教育先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帶動了膠彩畫的學習風氣,筆者在擔任該系主任時,更大幅增加膠彩課程,並規劃在新成立的美術研究所中,設膠彩創作組,以延長膠彩畫的修業年限,提昇其創作的成熟度,由於新的年青一代投入膠彩創作,膠彩畫在台灣才真正復興起來。同時筆者更舉辦「膠彩畫研習營」,策展多項台灣膠彩畫展覽,向社會大眾教授推廣膠彩畫,膠彩畫在台灣近年來己由排斥、陌生到廣泛接受而流行開來。

〈東海大學美術系詹前裕教授〉


靜默,膠彩,木板,2012  

靜默,膠彩,木板,2012



《靜默》局部,膠彩,木板,2012      

 

膠彩畫豐富的肌理與質感是它迷人的地方,雖然現在還是會畫油畫,但是油畫松節油的味道跟不容易乾的缺點,讓我目前大部分畫膠彩較多,最主要它還是源由於中國古代的金碧山水與佛教壁畫,所以豈能讓日本專美於前呢?復興它是勢在必行的,希望透過作品的介紹,讓更多人知道與了解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