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洪蘭.jpg

要別人多一點尊重,先問自己尊重了別人嗎?

 

 

 

 

這一陣子搞得沸沸揚揚的洪蘭事件,讓我想到了一件事,兩個月前在一個早晨我開車出去,開在一條狹窄的巷道,突然後面一台摩托車由後衝來,往我車子狠狠的踹了一腳,我嚇一跳往路邊停靠,搖開窗戶,是一位年輕人像學生的模樣,怒氣沖沖的對我說:「你撞到我了!你知不知道?」我說:「我不知道,我一點也感覺不到有撞到人啊!」他說:「明明就撞到了。」我看到他毫髮無恙,我不想跟他爭辯,我只好說:「如果我撞到了你,那我跟你說聲對不起。可是你踹我的車子,你要怎麼處理?」,結果他只留下一句「再說!」便揚長而去。回頭檢查車子後面凹了一個大腳印,仔細回想可能是在巷弄間他想超我的車,沒超成反而擦撞到車子,我又沒察覺,於是惱羞成怒,追上來踹我的車子。心想現在的年輕人是怎麼了?都是別人的錯只有自己沒錯?沒有搞清楚狀況,便一副要打人的樣子。

 

話說回來,洪蘭和她的先生曾志朗一直致力於教育的改革與生命教育的推動,洪蘭女士這些年更是到處演講,從都市到鄉村到偏遠地區都有她的足跡,關心社會、關心教育。如今只因惹了當今象牙塔中精英份子的不滿,搞得要辭去教評委員的職務做收場。這實在是一個負面的例子,洪蘭教授她是恨鐵不成鋼,她認為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卻沒把學生的品德教好,這樣的教育不僅走偏了,而且很危險。


泡麵.jpg  

或許在洪蘭那一代的教育方式,已被這一代的學生批為LKK,他們認為學習並不在於乖乖的作在椅子上就會有好的學習成果。沒錯,或許他們不用上課考試也可以考得很好,但學習跟品格教育是兩回事,「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如果不能以同理心出發,在面對病患時,會把他看成一個Case?還是一個“人”來看待?我是存質疑的。


 

另一方面在台大學生的「力挽洪蘭」檢討會中,支持學生的醫學系教授吳嘉苓教授表示,「在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品質以及思考能力才是上課的重點。」范雲教授則認為,「過去由上而下的威權品格教育已經被證明失敗,特別是大學教育應該要回歸到教育主體,也就是老師和學生間的互動,重要的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沒錯!威權的教育已不合時代,確實要改進。但以雞腿、睡覺來跟老師互動,未免太過牽強了,再不然就是老師要自己檢討,他的教課內容為何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


泡麵.jpg

可惜的是,整個事件發生後,教育部與教評會都沒有人出來挺洪蘭女士,只是以「尊重個人請辭的意願」與「不應該洩露教評內容,會將洪蘭的評鑑成績屏除」,來作為結論。我想,到這裡這個事件的發展已嚴重失焦,重點不在於啃雞腿吃泡麵,而是在於學生的本分問題,就像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敬不敬業的問題。雖然台大學生事後舉辦以啃雞腿、吃披薩的「力挽洪蘭」的檢討會,但全程看不出他們的誠意所在,對於洪蘭來說是情何以堪啊!


高教評鑑中心執行長陳振遠受訪時也表示:「洪蘭是個熱心且專業的學者,她講出許多人不敢講的話,不是針對臺大醫學院,很多老師也是感同身受。陳振遠說,評鑑有3關,訪視評鑑只是第1關,如果學校打破沙鍋問到底,高教評鑑中心的答案是「估計通過率為90%」,因為迄今受評的學校通過率為90%。」,由此可看出教評會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不用評也可以高分通過。


其實不管是那「憤怒的一腳」,還是「尸位素餐」的風波,都跟目前整個的教育導向與社會價值有關,學校只重升學不重人文的教養,在洪蘭的「見人見智」一書提到的一份意見調查,更讓我看的很憂心,這份針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一般學生認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想法,沒有什們不對。


泡麵.jpg

整個社會是病了,由上到下都病了,我們的政治人物,不是反覆在為他們一再欺騙的行為辯解嗎?「昨是今非」、「昨非今是」早是司空見慣,那我們怎能期待學生心中能夠有反省的能力?面對社會的複雜動態,如果失去了社會互信的基礎,人們很快就面臨「免於恐懼」的自由遭到剝奪。


洪蘭更深入的指出惟有藝術教育對個人情操的涵養,才可能扭轉社會的風氣,很多人以為藝術教育只是培養抽像的鑑賞力而已,期實不然,它也是情意與動機能量的堅固力道,它讓人們發出熱情,在一個「公」與「義」都不彰的社會,有藝術涵養的人就會不平則鳴,才會鍥而不捨的追求平反知道。很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根本不重視這一塊。因此,與其花大錢蓋古根漢、故宮南院,倒不如將這些錢落實在美育的培養上吧!

 

 

 

 

最近讀了「見人見智」這本書,由洪蘭及曾志朗分別從科學的角度,談心智、透視社會、講閱讀、講教育,處處可見他們對於教育的熱忱與憂心社會的現象,是少數有懷抱理想與使命的學者,這次的事件希望不會讓她對教育失去了信心。至於上課可不可以吃雞腿,那才是見仁見智了。


見人見智.jpg

作者:曾志朗,洪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30日


書籍介紹

「見仁見智」意指對同一事情,每個人看法各異;洪蘭與曾志朗的「見人見智」,除了看法各異外,「人」與「智」更是代表著兩種不同寫作面向。曾志朗的「見人」思維,對高等教育、閱讀、創意等提出他的認知體驗;洪蘭的「見智」思考,則是透過各種對大腦的科學實驗,解釋生活裡的種種「人性」。科學夫妻以輕鬆、理性的筆調,共譜一部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