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其音如馬語,低低呢喃、沉鳴嘯風。深情悲憫之情,令傾訴者翻捲衷腸,聆聽者揪然而泣。
馬頭琴蒙語稱為「莫林胡爾」或「綽爾」,公元13世紀已開始在蒙古族中廣泛使用。據記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初至元上都,返回歐洲時將該樂器帶回。而三百年後,小提琴才在歐洲誕生。
馬頭琴,外型跟胡琴相似,可說是大號的胡琴,他的音質細膩如小提琴,醇厚如中提琴,深情如大提琴。馬頭琴僅有兩根弦,竟然有如此豐富的表現力。據傳,最早的馬頭琴,琴桿由馬骨製成,琴箱覆予馬皮,弦與弓則取自馬尾,內弦由120根扎成,外弦180根;也許是浸染了馬的靈性,其音色空靈中有奇絕之境,感人肺腑。
馬頭琴,尤其可模仿馬的嘶鳴,蕭蕭然,幾可亂真。馬語中常有悲聲,而馬頭琴也如馬語,深情悲憫之情,令傾訴者翻卷衷腸,聆聽者揪然而泣。
如果有一天您來到蒙古旅遊時,這裡有一種您一定要欣賞的音樂---馬頭琴與世界稱奇的低沉喉音歌手表演。當他們以口腔、喉嚨、胸腔、腹部發出低沉的聲音演唱時,剎那間宇宙的時空彷彿就在當下凍結一般。
ku貓有生之年,貓腳必定要踏上這片土地,讓蒙古的大草原淹沒了ku貓的身影。
ku喵
ku貓第一次聽到馬頭琴就愛上他了,那是從《天邊》這首歌開始。當時並不知它的名字,只知道旋律很悠遠、有一種雄壯與悲愴的豪情。後來才知道那是由蒙古的馬頭琴演奏出來的。如果我說二胡輕巧婉約就如江南女子的款款柔情,那馬頭琴豪邁奔放就如蒙古男人的寬闊胸膛,讓人想投入它的懷抱中。
詩人兼畫家席慕蓉是蒙古人的後裔,1989年席慕容第一次踏上草原尋根,面對古老的土地,她虔誠地跪下,捧起一抔熱土揣在胸前;撲伏在如毯的草原上,她像孩子一樣折斷了一片草葉並捧在手心,用心地嗅著那故鄉的味道,淚流滿面!2001年席慕容應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之邀寫的一首詩,叫做《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來紀念他離鄉40年至死都未能回家的父母親。寫出了她的魂魄中對草原無法割捨的那一份記憶。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父親曾形容草原的清香
讓他在天涯海角也不能相忘
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
如今終於見到遼闊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
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父親的草原 母親的河
雖然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說
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裡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親的 草原母親的河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烏蘭托嘎普的曲子,從2001年開始傳唱至今。很多人都唱過這首歌,德德瑪是原唱者。
以下擷取兩個版本與大家分享:布仁巴爾雅與騰格爾的演唱,唱出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誠懇,這源自他們蒙古人的天性令人感動。反過來說,身為一位台灣的子民,能代表自己的音樂是什麼?能不能像他們一樣勇敢的唱出來呢?
騰格爾:女聲長調+馬頭琴伴奏開場,十分精彩,而從全曲來看,無論伴奏、伴唱還是主唱都精雕玉琢。騰格爾的聲音處理收放自如,時而婉轉低回,時而高亢激昂,尤其中間低聲歎息,讓人感到那惆悵落寂的思鄉之情濃郁而揮之不去。整體製作精良,最具蒙古特色,歌手的詮釋也最接近席慕容原詩的意境。
布仁巴雅爾:男聲長調(自己唱)+女聲長調+呼麥,蒙古文化元素結合得渾然天成,渾厚滄桑的嗓音感動人。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