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黃色小鴨06  

近日台灣掀起了一陣黃色小鴨風,從南部延伸至北部,此藝術作品兼具地景藝術與普普風,在生活化中又不失其藝術性。創作者將一個日常的的玩具量化與放大,巧妙的與城市面貌結合凸顯出大眾文化中的美感與趣味性。

 

 

這隻巨大的小鴨創作者為荷蘭籍的霍夫曼,媒體大肆宣傳他是黃色小鴨之父,其實是言過於實了。與其說創作倒不如說霍夫曼只是引用了黃色小鴨鴨的造型進而賦予新的概念與生命。其實這隻真正黃色的塑膠鴨,原先是由日本人所設計,取名叫piyopiyo是鴨子叫聲的日文發音,第一代小鴨誕生於1991年,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是1995年所生產的第二代小鴨。

2013黃色小鴨02  

霍夫曼創作理念:霍夫曼希望能藉由黃色小鴨的展出,勾起大家對於兒時的記憶並且把黃色小鴨這種溫柔親切又善良的心靈療癒效果不分種族和年齡的傳達給來觀展的大眾們,讓生活充滿壓力的的現代人可以藉由黃色小鴨的療癒效果得到一個舒服的體驗。

 

 

而霍夫曼的黃色小鴨旅行世界的創作靈感,其實是來自於1992年發生的一件意外,一艘自滿載中國大陸製造的2萬9千隻小鴨的浴盆玩具的貨櫃,由香港駛出打算穿越太平洋抵達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港,不幸途中在國際換日線附近遇到強烈風暴,貨輪墜入大海,並且破裂,當中浴盆玩具以黃色橡皮鴨為主,外加藍色海龜及綠色青蛙,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鴨子艦隊」,在大海上隨波逐流了十餘年。2003年,「鴨子艦隊」的一部分開始抵達美國、加拿大及冰島等國家的海岸,其旅程吸引了許多橡皮鴨迷的關注。

yd-02

 

 

yd-004

yd-01  

黃色小鴨在1992年開始的這趟奇幻的旅程,意外的成為了海洋學家觀察海洋洋流的一個方法,藉由發現黃色小鴨的地點,海洋學家可以更精確的拼湊起海洋洋流的實際流向,更因為這段黃色小鴨的奇幻漂流,成就了霍夫曼創造出黃色小鴨環遊世界展覽的絕妙靈感。

 

 

 

 

2013黃色小鴨03  

ku貓喵

綜觀此次吸引上百萬名眾參觀的黃色小鴨,卻是狀況不斷、命運多揣。其實早在2011年,現今的高雄美術館館長謝佩霓小姐就曾提議,把當時在橫濱的黃色小鴨請來港都。當時卻被力阻打消念頭,原因不外乎砸大錢放煙火不可取、龐然巨物破壞水景、粗暴恫嚇他種生物、卡漫弱智化大眾云云。

而今天台灣看到黃色小鴨在香港紅火現象延燒,帶來龐大的商機。全台灣像瘋媽祖一樣奉若神明,迎黃色小鴨全省走透透,讓人頓覺昨非今是,又今非昔比!如今黃色小鴨在很短的時間內登陸台灣,急就章的結果,讓我看到了為小鴨而小鴨的粗糙的行政作業。

yd-010新屋

以新屋的小鴨為例:一開始便蠻橫的放水,讓魚塭業者措手不及,而展出空間更是奇怪,小鴨面前橫跨電線杆,導致小鴨臉上多了許多條線破壞美感,另外展出動線的堤防狹窄,擁擠不堪,馬路變成停車場、工作人員專業知識不足充爆小鴨。其實這些狀況不是桃園市政府都該事先模擬與考量的嗎?美感經驗不足,削足適履的對待公共藝術似乎是行政機關的常見的怪象。

 

yd-09台灣

這次小鴨在台灣的展出預計有四站,希望在未來基隆的展場能以新屋為借鏡,做一個專業的展出,也算是尊重藝術家與觀眾的基本要素。

 

 

黃色小鴨去過的地方

yd-010香港

 

黃色小鴨在香港

 

yd-010倫敦

黃色小鴨在倫敦

 

yd-011日本  

黃色小鴨在日本

 

 

藝術家霍夫曼

yd-04

霍夫曼出生於1977年,2001年自柏林魏森湖藝術學院(Art college,Interdisiplinaire kunsten,Berlin-Weissensee)取得碩士學位,他的創作向來以巨大著稱,同時強調作品與所在場域的聯結。大黃鴨的正式作品名為《Rubber Duck》,平鋪直述,即是橡膠鴨之意。霍夫曼就是取材自西方常見的兒時玩具,將其放大,藉由尺寸的改變,轉化橡膠鴨與所處環境的關系,讓人們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這日常現成物。

霍夫曼的代表作

 

用夾腳托鞋做成肥猴子

用夾腳拖做的肥猴子

 

 

做日光浴的大兔子

做日光浴的大兔子

 

 

 

 

 

何謂地景藝術:

地景藝術(英文: Land art, Earthworks 或 Earth art),是一種始發於美國,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種藝術運動, 其表現為大地景觀和藝術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聯繫, 同是這也是一種在自然界創作的藝術形式, 創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環境, 例如泥土, 岩石, 有機材料(原木, 樹枝, 樹葉等), 以及水等。

藝術與大自然的結合,並不意味著藝術作品把自然改觀,而是把自然稍加施工或是裝飾,在不是大自然原來的面貌下,使人們對他所處的環境下重新予以評價。大地藝術是藝術和自然的結合,並不是經過人工所製作的藝術重於大自然,而是大自然終於人工的藝術作品。換句話說,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使人們重新認識大自然,從中得到與平常不一樣的感受。美國天然優美,資源富饒的景地,一直為藝術家所讚揚,也是許多藝術家創作的泉源。代表性的地景藝術家為美國藝術家克里斯托。

 

普普藝術

普普藝術(Pop Art),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普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表現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普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由1956年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首先是由在英國一群自稱「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藝術家、批評家和建築師引發,他們對於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普普」的命名是來自流行藝術(popular art),勞倫斯·阿羅威針對那些平庸無奇的商業主題繪畫和雕塑、裝置時,就流行藝術的這個詞而給予命名的。「普普」(pop)也是「棒棒糖」的一個簡化口語詞,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表示可口可樂之類的「汽水」(soda pop)一詞,大致也是那個時期產生的(這裡的pop可能是指瓶子開啟的聲音)。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到輕鬆愉快的享樂和渴求慾念的轉化。

1956年,獨立團體舉行了畫展「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其中展出了美國藝術家理察·漢密爾頓的一副拼貼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他在畫中拼貼了當時日常的家庭擺飾及流行的主題和通俗的生活用品,將當時的菁英藝術的高不可攀做了一翻嘲諷。1957年,漢密爾頓為「普普」下了定義,即:「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業」。藝術家安迪·華荷(Andy Warhol)便是這風格的代表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