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作者: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翻譯:程靜
出版社:人本自然文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人本自然2000年再版的《流浪者之歌》為貼身經典系列的口袋書,非常好讀,
可隨身攜帶,有空時翻一翻,都有不同的領悟,是很方便的。
作者赫曼‧赫塞是德國20世紀的著名文學家,也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是歐洲的心靈大師,1904年出版《鄉愁》後聲名大噪,一舉成名。
1906年《心靈的歸宿》,1919年《徬徨少年時》,1922年《流浪者之歌》,
1927年《荒野之狼》等書,都顯現了赫曼受尼采、杜斯妥也夫斯基、
史賓勒和東方佛教神秘主義的影響。
《流浪者之歌》是赫塞對東方印度古典宗教的探索與嚐試,
試圖在「東方」和「西方」的形而上思維,做一次高層次的精神大融合。
或許他跟印度真正的教義是有出入的,但赫塞以一個西方人的角度去體驗東方的精神,
他的詮釋方式,帶給我一番新的體驗。
《流浪者之歌》英文名稱為《Siddhartha》描述悉達多〈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的求道過程。
我嚐試把它的目錄內容與佛教的修行過程作一結合,我自認對於佛法懵懂未知,
但它就像是我們的人生,在不斷的尋找過程中,找到自己。
~ 探索生命的心靈之旅~
第一部
婆羅門的兒子 // 出走
「悉達多在身上感覺到不滿的種子,他知道父母親的愛和戈文達的愛不能常常使
他快樂,讓他安寧,滿足他,充實他,他開始懷疑那些聰明的波羅門是不是把他
們最好的智慧傳給了他,他們是不是已經把他們全部的知識,倒進他渴求智識的
杯子中。他的杯子沒有滿,他的智識沒有飽,他的靈魂不安寧,他的心情不平靜。」
高塔瑪 // 尋找
「悉達多跟沙瑪納學了許多東西;他學會許多拋棄『我』的方法。
他順著克己的路徑走經過痛苦的煎熬,經過征服痛苦,
經過飢餓、和疲倦,經過沉思冥想,去掉心中所有意象。」
醒悟 // 質疑
「他慢慢的走著,並且問自己;你究竟要從教義和老師身上學些什麼?
雖然他們已經教了你許多,但他們不能教的是什麼?」
第二部
山沙拉 // 沉淪
「悉達多像一位玩球的人在玩弄球一樣,他玩弄著他的生意,戲弄著他四周的人,
並觀察他們,從他們身上找尋樂趣,以娛樂自己;但是,他的心,
他真正的本性卻不在這些事情上。他真正的自我正遠遠的、
肉眼看不見的到處流浪,與他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
河邊 // 覺醒
「悉達多睡得很甜,沒有夢,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睡得這麼好了。
醒來的時候,他覺得好像睡了十年。他聽到輕柔的潺潺的流水聲;
他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他張眼望去,看到前方的樹和天空,感到非常驚奇。
於是他想起來了,他知道現在是在什麼地方,如何來到這裡。」
擺渡人 // 指引
「在同一時間內,這條河是無處不在的,在發源地,在出口處,在瀑布處,在渡頭,
在急湍漩流處,在大洋中,在群山中,處處地方他都同時存在:
它不是以前,也不是未來,他完全存在於現在。」
兒子 // 罣礙
「他的確感覺到他對兒子產生的盲目的愛,是非常道地的人之常情;
他感覺這種感情就是山沙拉,就是困苦境況的源頭。
同時他也感到這種感情是飄無的,但卻是必然的,他源自於天性。
這種情緒,這種痛苦,這種種的愚蠢,每個人都不得不經歷。」
奧 // 回歸
「從那個時刻開始,悉達多停止和他的命運抗爭,他的臉上閃爍著智慧的寧靜。
擁有這種寧靜的人,不會再遭遇到人生種種願望的衝突,他已經找到了解脫,
他與生活之流很和諧,與生命之流很和諧,他充滿了同情和憐憫,
他任憑人生之流擺佈,他屬於統一。」
看完《流浪者之歌》,心中有一些體悟,人生短短,匆匆已過大半,
喜歡孔子的一句話「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我知道我只是個凡人,放不下的太多。但我這身皮囊至少在這世上活著時,
能為社會貢獻一些,能影響一些人,至少這一點我還做得到。
附錄:
佛陀的佛傳故事
對佛陀的生平,流傳著許多的說法,相傳悉達多‧喬達摩
生於西元前五六五至四八五年年與孔夫子大致同時。
悉達多出生於喜馬拉雅山麓(尼泊爾附近)的印度釋迦王室中,父王淨飯王,母后摩耶夫人。
佛陀的出生過程充滿神話色彩:在藍毗尼園中,悉達多王子自其母后摩耶夫人的右脅出生,
隨即邁出了七步,每個步伐皆伴隨出現一朵盛開的蓮花,悉達多舉手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由於母后早逝,王子由姨母養育成人並在宮廷中過著備受保護的生活。及長,娶妻生子。
藉著四次出宮的機會,悉達多看到老人的衰弱、病人的痛苦、死屍的淒慘與修行者的尋求真理,
體認了宮廷外的生活及人世間種種的苦痛與磨難,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
因而決意放下王室的榮華富貴,悉達多在經歷了嚴格的禁食戒慾苦修之後,
最後悟出,苦行非得道之因,乃放棄苦修。
最後,來到菩提迦耶,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禪修,歷經四十九日後覺悟證道。
圖片介紹:
這是我在南投挑米村〈桃米村〉草南濕地拍的照片,在5年前我曾經來過這裡,
那時候稱為“挑”米村不是“桃”米村,聽說是因為地政人員的筆誤,所以將錯就錯。
那時的草南濕地有生態解說、草木扶疏錯落有致,如今循著舊有的記憶,回到原地,
荒草掩地,差一點認不出來。只有感嘆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不過荒蕪有荒蕪的美
幾棵枯樹加上草房一頂,讓我想到了倪瓚的枯山水。更美的是,
僅存的蓮花池映著落日的餘暉,好一個「靜」字了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