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著龐畢度的高人氣,在這裡我要講一講我的觀後感。
這次北美館展出的《世外桃源—龐畢度收藏展》廣告很大也吸引了不少藝術
愛好者去觀賞,但以一個藝術科班出身的我來說,我完全感受不到所謂的
“世外桃源”而彷彿是進到了“大觀園”而且是小規模的大觀園,我不知為
何現在的展覽都要包裝成這麼文謅謅的。引述此次展覽的主題「本展覽受古
羅馬文學中的詩歌啟發,呼應法國古典主義畫家普桑筆下「阿卡迪亞牧人」
對於生之喜悅與死亡的詮釋,延伸出十個子題。」試問有幾個人知道
「阿卡迪亞牧人」的背景故事?那不說「阿卡迪亞牧人」
說「世外桃源」好了,在我們的講法「世外桃源」是逃避戰火隱世獨立的地方,
而基本上這次展覽的作品風格多樣是非常入世的與感官的,
像大觀園不像世外桃源。
這次展覽的作品從印象派〈impressionism〉、野獸派〈fauvism〉、
立體派〈cubism〉、超現實〈surrealism〉、抽象主義〈abstractionism〉
一路走到普普〈pop〉、新意象〈new-image〉、貧窮藝術〈pover art〉
到後現代〈post-modernism〉都有,它是現代藝術的呈現。所以要講
世外桃源倒不如就直接像龐畢度中心主席說的「從布拉克到畢卡索,
從雷捷到畢卡比亞,從米羅到克萊因」的藝術史演進。
〈事實上這種對應關係也是有問題的〉。
全部作品很勉強的分為10個主題,新聞稿說「這十個主題進一步闡釋畫面中
豐饒而合諧的感受、狂歡式的感官刺激,以及對於世事無常、浮華虛幻的辯證
與思考,以嚴謹的主題論述,提綱挈領的方式,精采呈現現代藝術之精華。」
為了遷就這十個主題,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東一個西一個沒有整體性,
更不專業的是的沒有標示完成的年代,以布拉克來說早期中期晚期都有
而且風格不同,穿插在不同主題中不懂的藝術史的人不會覺得錯亂嗎?
不說別的直接看作品,以下以年代早晚做排列
〈註明:以下的年代是另外補的在會場並沒有標示〉
Klee《佛羅倫斯別墅區》1926
超現實作品,這次克利的只有一張而且很小。
Matisse《大幅紅色室內景》1948
野獸派的作品
leger《休閒,向路易大衛致意》1948
雷捷的藝術是工業革命下的產物,物體都有像鋼管般的金屬質感。
leger《鄉村一日遊》1953
Kisling《靜物‧水果》1953
Balthus《偉大的樹景》1960
Balthus對於肌理很注重,力圖研究新技法,不過也因為厚塗的結果造成畫面
有龜裂的狀況〈如果有人看過此張作品還沒龜裂時的年代請告訴我〉
Chagall《彩紅》1967
這次夏卡爾的作品只有一張,喜歡他的人可要失望了。
Raysse《突然去年夏天》1963
60年代普普風興起
Martin《無題》1972
攝影作品做到這種程度,素描還要混嗎?
Morley《文明搖籃與美國女郎》1982
80年代後現代的來臨,藝術走到此沒有甚麼不能成為藝術。
Dubuffet《烏有之地》局部1984
這件作品為三連作之一
Penone《呼吸陰影》1999-2000
現場作品中間的樹枝是沒有的。
《草地上的午餐》300X500CM,2002
這是俄羅斯的兩位畫家的合作,以馬內《草地上的午餐》作為範本,加入了印象派的一些畫家畫像
〈如右下角的雷諾瓦、中間的竇加、左下角的梵谷〉配上美女與野獸形成了一幅暨荒謬又有趣的畫
面。ps因部落格版面關係雷諾瓦被切掉了sorry!
Gienn Brown《結構與道德》2004
總歸一句話,這整個展覽是藝術史的呈現,為什們要搞得那們複雜迂迴,
堆砌一些文字或很樣板的說「提出尋求人類世界和平彼此妥協,人類與大自然
的關係和睦問題」。藝術如果要背負那麼多使命,恐怕未開始就陣亡了。
註:圖片太多請續看龐畢度觀後感〈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