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照片 塵市壓縮檔.jpg

大墩美展膠彩類優選作品《塵市》


Ku貓採訪報導

14屆的大墩美展決選揭曉,1025日在中興堂頒獎10/24起至11/05止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展覽。

這次的大墩美展膠彩部有一件作品《塵市》引起我的興趣,因為這件作品在中部美展中連「初選」都上不了的作品,竟在大墩美展膠彩類得到「優選」的肯定,實在是耐人尋味,為何同一件作品換了一個展覽落差有那麼大?難道是評審眼光有問題嗎?

照片 015.jpg  

ku貓決定訪問《塵市》的作者,但當事人欲言又止,似乎有著一些事不願透露,她只是說她是一隻誤闖膠彩叢林的小白兔罷了。於是ku貓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中部美展,翻開中部美展歷屆膠彩部的評審與得獎作品,不難看出一些端睨。


中部美展52-1.jpg  中部美展53-2.jpg 54屆白慧怡,祈.jpg 中部美展55-1.jpg 52--55屆得獎作品

這些得獎作品大部分以人物為主,畫風雷同,如果再追溯得獎者的師承,很快的就可以得到答案。尤其在今年的中部美展,得獎的前三名作品很好笑,很明顯的是怕吃像太難看而在一、三名中間卡了一張完全不同於以往風格的作品,還是因為總召集人的介入下才放手?而且優選作品並不比得獎者差

56屆得獎作品

陳艷秋,飛舞.jpg

第一名

林芸蓁,城.jpg

第二名

鄭淑敏,今日、明日.jpg

第三名

優選,邱文仕,藍色的牆.jpg

優選

56屆優選,王仕萍,橋邊的野花.jpg

優選

IMGP0052.jpg IMGP6484.jpg 入選

2008照片 塵市壓縮檔.jpg 大墩優選的《塵市》真的連入選也進不了嗎?


ku貓發現中部美展的膠彩類師承比大墩美展更明顯,皆是由林之助以降師承的第一代、第二代的膠彩畫家做評審,如今第一代凋零,第二代的膠彩畫家代之而起,膠彩之路卻越走越窄。這些口中要傳承的畫家,以傳承之名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為實,左右比賽結果。如果林之助、謝峰生在地下有知,真是有愧林之助為膠彩畫正名的苦心。

林之助作品.jpg

膠彩之父林之助的作品

膠彩畫第一代畫家

詹前裕作品.jpg

詹前裕的作品

1985年林之助先生受當時在東海大學擔任系主任的蔣勳三顧茅廬邀約的感動,當時69歲的林之助先生到東海開設膠彩畫課程,為台灣膠彩畫作傳承,現在在學院的詹前裕及李貞慧皆是林之助的學生。

廖大昇,汝窯金夢.jpg

師承第一代廖大昇

膠彩畫在林之助先生未至學院教學之前,是以私塾方式在民間傳授膠彩畫,所以大部分老一輩的第一代膠彩畫家都是林之助先生在民間的學生,之後第一代再傳承下去,如第二代的膠彩畫畫家,簡錦清、陳淑嬌〈師承謝峰生〉、陳騰堂、唐雙鳳〈師承曾得標〉等.....我們稱之為「師承」。

趙宗冠,大安溪大峽谷.jpg

師承第一代趙宗冠

如今台灣膠彩畫,便有了學院體系與師承體系各自發展,畫風迴異似乎很難有交集的機會。在2003年《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的膠彩藝術》由施世昱所寫的一書中,其中沒有一個是師承的畫家,是把師承屏除於當代嗎?可是事實它就是存在著,這是台灣膠彩另一個很矛盾的地方。

謝峰生作品.jpg

師承第一代謝峰生

曾得標,母子.jpg

 師承第一代曾得標

 


照片 015.jpg

其實林之助先生本身就畫過許多不同的畫風,他所教出來的第一代學生個個的風格也廻異,現在到了師承第二代卻有人堅持己見,不能用宏觀的視野與公正客觀的態度去面對比賽,雖然比賽本身就是見仁見智中還帶點運氣,但是比賽事小,卻能影響膠彩畫的推廣,不得不重視。

 

詹前裕作品.jpg

其實從這次大墩美展膠彩類詹前裕教授的評審感言中,也透露了問題所在。

以下節錄其中的片段:

膠彩類評審感言        詹前裕〈東海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台中市文化局近年來努力推廣大墩美展的國際化,使得整體參賽送件人數有具體的成長,創作水準也有提昇,令人敬佩。然而膠彩類的送件人數卻有減少的趨勢,雖然台灣學習膠彩畫的人口持續增加,這個現像頗值得分析探討,尤其是近年來得獎作品的畫風取向,是重要的因素。今年的初審與複審,皆由詹浮雲、曾得標、林柏亭、簡錦清,以及筆者共五位參與,評審結果發現許多富有創意的作品未能入選,頗有遺珠之憾,依拙見與評審委員的背景結構有關。近幾年來,大墩美展膠彩類的評審委員,常有三位隸屬於同一畫會系統之現象,故綜觀近幾年來的得獎作品,畫風類似,若創作與此不同風格者,不易入選獲獎,此種現象應該不會是官辦美展所希望展現的特色,筆者期盼主辦單位在評審委員的遴選尚需要更為謹慎。五位評審委員應該來自不同的大學或不同的畫會團體,才能評選出更多元風格的佳作,吸引更多的創作者來參與這項國際性的美術盛會。」

 


照片 015.jpg

其實,詹老師語帶保留,說話帶著文人的含蓄,不過也衷懇說出了膠彩的問題所在。

ku貓以局外人來看待此事,膠彩畫在臺灣算是弱勢族群,由水墨的陰影下走出不過短短20餘年,在內容與水準上都不及西畫,但它有它獨特的語言與繪畫方式,最重要的是它本就是緣於東方。復興是事在必然的,但能不能發揚光大,就要放開心胸屏除門戶之見,但可惜的是,目前在臺灣的膠彩畫界,師承明顯,派系之間明爭暗鬥畫風越走越窄,這恐怕是台灣膠彩能不能進步的最大隱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